甘遂半夏汤的临床应用偶然在线av hsex
王 茜 张一昕 郝 蕾 石 铖 韩 雪 刘 宇
甘遂半夏汤,首载于《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篇“病者脉伏,其东谈主欲自为, 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此条规《医宗金鉴》中“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应在“利反快”之后。 条规意为水饮停留, 气血运行不畅, 阳气欠亨, 脉谈不利, 出现脉伏之象; 病东谈主欲自行下利大便, 且下利后以为舒快, 此乃浩气驱邪出门, 水饮欲去之势; 下利后心下仍有坚满之症, 为饮邪久留不去, 交结心下所致, 故赐与甘遂半夏汤涤痰逐饮, 散结除癖, 取“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之意, 因利乘便, 使留饮攻而去之。
原方构成及煎吃法: 甘遂(大者) 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芍药五枚、炙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 煮取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 和药汁煎取八合, 顿服之。 方中以甘遂为君, 峻下逐饮, 专于行水; 臣以半夏燥湿化痰, 消痞散结, 以其辛温之性, 温化留饮, 布散阳气; 佐以芍药、 甘草, 养阴益气, 以防峻下过猛, 耗尽阴津; 使以白蜜补益脾胃, 缓甘遂、甘草相背之性, 解半夏之毒, 归拢药性。 关于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 有东谈主认为是取其相背相成, 稗激留饮得以尽去之意; 也有东谈主认为是取甘草缓急之效, 以防甘遂峻猛伤正,相背相成之说为后东谈主强加, 因“甘遂反甘草” 最早有文告载于梁代《本草经集注》,而《金匮要略》成书于汉代, 尚无相背主见。
色域网甘遂半夏汤是仲景经方, 由于甘遂的毒性以及与甘草配伍的十八反禁忌, 禁止了它的临床应用。 目 前尚未检索到干系实验商议文件, 但仍有一些临床应用的文件报谈, 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危险重症, 疑难杂症。 如肝硬化腹水、 肾积水、 心包积液、 肺心病腹水、 癌性腹水、 脑积液伴癫痫等有形水饮内停之证; 以及胸膜炎、 赤子哮喘、 植物神经官能症、强劲泄泻、胃肠功能絮叨所致腹胀腹痛等无形痰饮蕴积之证均有较好涤痰逐饮, 利水消肿的疗效。 现将其临床应器具体情况先容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经方原方典型病例
(1) 中焦留饮: 尹锡泰用甘遂半夏汤原方治疗中焦留饮,进展为胃中硬满如冰, 胁肋胀满时痛, 厌食恶水, 胸闷头眩, 大便不爽, 舌淡旯旮不整, 苔薄白中燥, 脉千里弦。 服用 2 剂后, 症状好转, 络续服用《外台秘药》茯苓饮一段技巧, 痊可后未发。
(2) 痰饮久泻: 刘超治疗泻肚 20 余年者, 症见稀便逐日 4次, 晨起较甚在线av hsex, 大便无脓血及黏液, 伴肠鸣, 乏力, 胸闷气短 ( 午后为重 ) , 面色少华, 夜尿 4 ~ 5 次, 舌淡苔白腻, 舌边齿痕暴露, 脉千里弦细, 尺脉滑, 相宜留饮致泻的特质。 投以甘遂半夏汤治疗, 空心顿服, 待泻肚后少啜稀粥以复胃气。 服药后症状好转, 痊可后随访 2 年未见复发。 李鸿翔陶冶亦用甘遂半夏汤(甘遂 1.5g、法半夏 10g、白芍 10g、甘草 5g, 蜂蜜 250g)治疗饮留胃肠的久泻, 服用一剂后屡次泻肚, 继以香砂六君汤真贵脾胃, 成果显赫, 随访 4 年未发。
(3) 脑积液伴癫痫: 李仲愚陶冶治疗痰饮上逆所致癫痫,进展为头痛, 癫痫发作, 伴有头昏头痛, 恶心吐逆, 失眠烦操,缅想减退, 饮食尚可, 二便调, 舌质红, 苔白, 脉千里。 李陶冶认为患者病情属实证, 赐与甘遂半夏汤(甘遂 3g、法半夏 20g、白芍 l0g、 炙甘草 6g, 甘遂单煎兑服) 2 日 1 剂, 服用 3 剂后症状裁汰, 癫痫未发作, 络续以化痰利湿之品二陈汤加减, 以后将攻逐之法与化湿之法瓜代使用, 通顺 2 月 , 症状好转, 癫痫一直未发作。
1.2 经方化裁典型病例
(1)肺源性腹黑病伴腹水:李炳勤将甘遂半夏汤化裁后(东谈主参 15g, 甘草 3g煎汤, 送服甘遂蜜丸 3g)治疗肺源性腹黑病伴腹水, 症见胸满腹胀, 算作水肿, 心悸而烦, 气短欲绝, 喉中痰鸣, 面色阴沉, 口唇紫绀, 二便欠亨, 不欲饮食, 口不渴, 舌胖淡,苔润, 脉弦而结代。 首服一剂后症状好转, 后又加入木香 12g,大便绽开, 络续服用八味丸, 症状排斥, 随访六年余未见复发。
(2) 心包积液: 张鸣治疗心包积液属饮留胃肠之证, 症见眼花头昏, 胸腹坚满, 呃逆, 平庸而响亮, 吞咽贫瘠, 神疲耳鸣,大便自为, 面色漆黑, 舌体肥硕, 苔白滑, 脉千里弦。 首诊赐与甘遂半夏汤研末为散 ( 甘遂 9g、半夏 12g、白芍 24g、甘草 6g) , 加姜汁 3 滴、竹沥水 10 滴, 另兑水服用, 泻肚后又以益气养阴之药及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症状好转。
(3) 肝硬化腹水: 马建三用经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灾者, 在用猪苓汤合真武汤治疗后, 病东谈主仍有脘腹胀满, 口干苦欲饮水不行多饮, 或口淡不渴, 苔淡白黄滑, 舌质干, 脉千里而弦滑等症状, 故用甘遂半夏汤加味(甘遂 6g、 半夏 15g、 白芍 20g、 甘草6g、 蜂蜜 30g、 泽泻、 茯苓、 槟榔各 15g) 攻逐留饮, 服用一剂即通趁便下稀便, 遂腹满大减,继服益气养阴之药诸症悉平。
(4) 胃肠功能絮叨: 姚远治疗一腹痛腹胀七年余的患者,进展为腹痛腹胀, 形骸瘦弱, 神疲惫力, 咳嗽气促, 胸闷不舒,大便秘结, 小便量少, 舌尖偏红, 苔黄厚根腻, 脉千里弦有劲。 治以甘遂半夏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甘遂 4g、 法半夏 10g、 白芍15g、甘草 3g, 防己 10g、葶苈子 10g、生川军 10g、大戟 3g、槟榔10g、大腹皮 10g、蜂蜜 30g), 治疗一段技巧后依据症状络续以参苓白术散等健脾调中之品治疗, 成果显赫。
(5) 赤子哮喘: 游冠祥治疗反复发作的赤子哮喘患者, 症见喉鸣气急, 喘气不已, 动则更甚, 痰多稀白, 胸腹胀满, 形骸瘦弱, 面白神疲, 舌淡苔白滑腻, 脉弦滑数。 诊为伏饮内停, 阳气欠亨, 肺气上逆之证。 遂以甘遂半夏汤加莱菔子、 白芥子、葶苈子共煎治疗, 服药后症状好转, 哮喘磨灭, 随访 5 年未再发作。
(6)植物神经功能絮叨: 王桂枝等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絮叨患者, 进展为心下满闷, 眼花头昏, 但头汗出, 疲软乏力, 口干不欲饮水, 食欲消极, 劳累易发, 舌淡红, 苔白厚略腻, 脉弦滑有劲。 诊为留饮, 用以甘遂半夏汤去芍药、半夏、白蜜, 保留甘遂 10g、甘草 10g, 一煎顿服, 泻肚后诸症好转。随访 5 年未发。
(7)尿毒症: 王占瑛诊治慢性肾炎肾功能缺少尿毒症期患者, 进展为太阳穴处胀痛, 脘腹痞满, 无尿, 血压升高, 满身浮肿严重, 腹水征阳性, 舌红, 苔黄微腻, 脉弦紧有劲, 略数。 赐与甘遂半夏汤加川椒目水煎服(甘遂3g研末冲服、法半夏 10g、白芍 12g、 甘草 1.5g 川椒目 15g, 白蜜 30g), 以速除留饮。 服药屡次泻肚后, 症状裁汰, 血压下落, 后将甘遂减半络续服用,待病情沉着嘱服米粥养护胃气。 随访 2 年余未复发, 血压亦沉着。
(8)肝癌: 夏斌在西医支合手、对症疗法的基础上, 合营中药甘遂半夏汤加红参、五灵脂、白术、枳实, 以上方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肝癌, 认为有一定地改善症状, 延迟生计期的作用, 且疗效锐利与甘遂用量大小相关。此外, 还有医者用甘遂半夏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胸膜炎伴右侧一丝积液, 服药 12 剂后, 积液磨灭; 用甘遂半夏汤和理中丸合方加味治疗肠结核, 服药 2 个月 , 症状好转, 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用甘遂半夏汤、桂枝东谈主参汤与发笑散合方治疗甲状腺炎, 服药 30 余剂, 诸症悉平, 随访半年未复发。
2 临床商议
霍玉森以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肾积水 19 例, 以醋制甘遂末 1.4g(冲 ) 、制半夏 10g、白芍 10g、炙甘草 10g, 合营桂枝 20g、茯苓 15g、白术 15g、白蜜 15g( 兑入调服 ) 。 松手休养 12 例, 好转 5 例, 无效 2 例, 总灵验率 89.47%, 平均用药天数 24 天。欧阳钦等将甘遂半夏汤加减制成膏剂合营腹水惯例对症、支合手疗法, 治疗肝硬化腹水 60 例, 显效 25 例, 灵验 32 例, 无效 3 例, 总灵验率 95%, 较对照组有统计学互异。
3 小结
由以上临床应用报谈, 咱们不错看出甘遂半夏汤主要用于留饮内停导致的胸腹胀满, 食欲消极, 二便欠亨, 苔腻, 脉千里弦等症。 各科疾病若有留饮内伏之证均可取古方之法, 纯真变通。 关于其用法, 方中甘遂多炮制后入丸、 散, 实证者宜空心顿服, 虚实羼杂者宜合营益气养阴、 健脾调中之品, 泻肚后以热稀粥顾护胃气。 因其峻下之力粗暴, 故应密切温雅病东谈主服药后的情况, 中病即止。 但其临床应用多为验案举隅, 要纪念其临床应用规矩, 还需一定的药理毒理学相沿, 并在积聚一定临床教化的基础上进行步伐的临床疗效评价。 而目 前关于甘遂半夏汤的商议甚少, 这就需要科研责任者从不同角度开展多方面的科学商议责任, 为实行其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经方获取更好地支配提供依据。
附:甘遂 3 枚, 芍药 5 枚, 半夏 12 枚, 甘草如指大 1 枚。 方中药物用量都以枚称, 未明确言其质料,后世医家众说纷纭, 莫一是从。 丹波元坚 [18]将甘遂、芍药、甘草等径长之品, 以“东谈主参一枚, 重二分为准”进行等量折合; 冯世伦等 [19] 给出甘遂 3 g,半夏 15 g,白芍 15 g在线av hsex, 炙甘草 6 g 的参考药量; 陈川等 [20] 给出甘遂 3 g,半夏 12 g, 芍药 5 g, 炙甘草 1 g的参考药量; 王付 [21] 凭据临床教化, 纪念出 甘遂5 g,半夏 12 g, 芍药 15 g, 甘草 5 g 的药量。 其中争议最大确当属甘遂、甘草两味药。 有商议标明,甘遂与甘草在一定比例配伍要求下可能产生较好的药效,二者存在剂量 - 效应的拐点特征 [22] 。 但单纯从甘遂、甘草药对分析二者量效关系有违仲景方药配伍特色,故需从全方角度起程。 赵桐等 [23] 分析以甘遂半夏汤为主方的临床应用文件得出, 甘遂与甘草比例在 1 ∶ 1 ~ 1 ∶ 1. 5 之间所占比例为 76. 1% , 以1∶ 1 比例较为常见。 《金匮要略课本》标明, 二者均入汤剂时,甘草小于甘遂量, 或两药额外; 若甘草入水煎,甘遂研末冲服时, 甘草或可大于甘遂, 或两药额外 [15] 。 王付等 [24] 商议不雅察甘遂、甘草以 1∶ 1 比例配比的甘遂半夏汤水煎液对大鼠的慢性腹黑、肾脏的毒性作用,松手自大恒久服用甘遂半夏汤水煎液对大鼠肾脏功能及组织方式学无显赫影响, 且未见迟发性肾脏毒性挫伤。 综上, 当代商议多倾向于甘遂、甘草以 1 ∶ 1 比例入药, 小剂量驱动, 中病即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工作,扫数现实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现实,请点击举报。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